当我国即将进入“金融危机后时代”的时候,会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悄然向我们走来,其动力是经济逐渐复苏和会议市场空间的扩展,进而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 尽快克服会议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端少数群体与中低端多数群体消费结构矛盾正逐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得以解决,而属于会议产业的消费性会议总是集中在“三高”人群的消费定位上。
从社会阶层“塔”型结构上看,“三高”(即职务高、收入高、学历高)人群在“塔”型高端,高端人群的会议消费远大于“塔”的中低端人群的会议消费,这种现象似乎有一定的客观性。在西方,服务产业发达的国家几乎都是高收入国家。而我国不仅人均收入较低,两级差距也比较大,“塔”型结构明显。在消费理念上,西方人的消费欲望膨胀而储蓄却在低位徘徊,而我国的情况与它们恰恰相反,按照发达国家发展服务产业的模式走,把会议消费重点放在高收入人群上,显然不符合国情。
我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快克服会议市场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其主要问题是:
一是会议策划进入了误区。很多人认为,参会人员层次越高、酒店星数越多,会议越显档次、越能吸引人。会议策划基本上是围绕高端人群的需求而定,这样不仅高额的收费限制了市场空间,而且把高端产品与高端人群划上了等号。单一的会议市场目标,使满足中低端人群需要的质量好、规模大、覆盖广的品牌会议发展缓慢。
二是有限的产业资源难以保障高端会议的质量和市场扩张。各种高端论坛、研讨、高峰会内容虽在不断深化,但因会议名称不尽相同、内容基本一样,很容易出现会议“撞车”现象,使得会议运作风险加大。而消费对象总是在所谓专业会员圈子里转,使一些领导、企业家、专家学者整天忙于“会海”之中,影响了自己单位的正常工作。有媒体透露,有些教授和领导经常坐飞机到处开会,总在空中呆着,很少下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直接消费型会议受权利干预大。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议,遇到有职工参与的会议,一般在单位会议室召开,采用传统的会议形式。而企业领导们开会就选择在酒店或宾馆,采用消费型会议形式,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因为它很容易形成借用特殊权力享受会议消费,使会议消费滋生腐败。所以,区分会议属性十分重要。
扩展会议市场推动产业升级
从会议产业发展的新特点看,2009年我国会议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企业经营难度加大,钱不好挣,高收入群体也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子,生产者仍习惯看什么产品贵就生产什么产品,消费者却是什么便宜就买什么。于是,定位在高端消费群的会议项目经营十分困 |